网信彩票规则_网信彩票app下载
网信彩票技巧2023-01-31 16:05

【中国经济大家谈】高频数据看中国经济运行 消费热度正在稳步复苏******

  中新网1月7日电题:【中国经济大家谈】高频数据看中国经济运行 消费热度正在稳步复苏

  1月6日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举行的座谈会上,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研究员杨道玲表示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加快优化调整,各项稳增长举措持续落地赋能,预计今年市场信心将稳步修复回升 ,经济发展内生动能有望回稳走强 ,推动我国经济趋暖趋好。

  国家信息中心通过对企业登记注册、招中标 、人流量、线上消费 、工程机械运行等20余种、3.91亿条高频数据监测分析显示 ,受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新发多发等因素影响 ,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恢复有所放缓,但总体上看2022年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各种超预期冲击因素 的影响,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潜力和活力 。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 、研究员杨道玲。供图

  具体来看 :

  第一 ,从投资看:项目投资总体较快速增长 ,工程建设相关行业逐步回暖 ,预计今年继续保持韧性持续发力

  2022年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 ,党中央 、国务院多措并举 ,持续部署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经济恢复发展 的重要作用 ,取得明显成效 。高频数据监测分析发现:一方面,作为投资先导指标的工程项目中标数量保持较快增长 。对全国投资项目中标数据监测分析显示,2022年以来 ,工程项目中标量总体较快增长,全年同比增速达到57.7%的较高水平 。从第四季度看 ,10月中标量增速虽有所下滑,但此后快速回升,12月反弹至63.2% ,显示出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

  另一方面 ,工程建设相关行业稳步回暖。数据显示,2022年4月以来,国内各类工程机械总销量同比降幅不断收窄 ,11月降幅为4% ,较4月收窄38.3个百分点 。其中 ,具有代表性的挖掘机销量11月份已实现同比正增长,增速为2.7%,较3月 的低点提升66.3个百分点 ,回暖势头明显 。同时 ,反映水泥生产情况 的磨机运转率也呈现降幅波动收窄态势 ,12月降幅较4月份的低点收窄32.1个百分点。综合考虑今年政策支撑力度加大 、市场信心回暖以及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等有利因素,预计2023年投资内生增长动力将持续强化,投资韧性继续凸显,在稳定经济大盘中将发挥更加关键性作用 。

  充分发挥投资 的关键作用,特别 是促进重大工程项目投资尽快落地实施 , 是拉动就业 、扩大消费 、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抓手,也 是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今年投资方面仍需持续精准发力,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因地制宜积极做好项目选取和储备,同时要健全投资项目融资机制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 的杠杆作用 ,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广泛参与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第二 ,消费方面:多项消费指标企稳回升,消费热度正在稳步复苏

  去年12月以来,全国多地陆续经受疫情冲击,消费活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 ,有序组织实施 ,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随着各地疫情先后达峰过峰 ,多地正积极有序助力复工复产,推动城市活力加快恢复,多项高频指标显示我国当前消费热度正稳步复苏 。

  基于全国18个城市地铁人流量数据构建的地铁人流热度指数显示 ,去年12月以来我国地铁人流热度先降后升,目前指数达61.4,较12月低点大幅回升36.5个点 。同时,我们通过追踪全国83城232个重点商圈人流量数据,构建了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指数 ,发现12月该指数也呈现先降后升走势,目前已达96.6,较12月低点提升28.7个点 ,包括北京 、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在内 的全部83个城市指数均已企稳回升,商场往日热闹繁华的景象正加快回归 。分行业看 ,生活服务业消费正加快回暖。生活服务业商户既是经济社会运行 的毛细血管 ,也是 “烟火气” 的主要来源。我们基于餐饮 、住宿、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类商户订单数据构建 的生活服务业消费热度指数近期也持续恢复 ,截至1月2日为98.1,较12月低点提升4.0个点,这表明生活服务消费正在加快“热起来”,特别 是旅游业消费热度指数提升45.7个点 ,恢复势头强劲 。

  但同时也要看到 ,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反复冲击之下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修复仍然需要时间。下一步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更加强有力措施 ,增强消费能力 ,改善消费条件 ,增加消费场景 ,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 的不利因素,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

  第三 ,外贸方面:进口率先回暖 ,外贸增长动能总体平稳

  外贸相关 的高频指标监测表明 ,在国内政策带动下 ,我国贸易平稳增长 ,展现出较强韧性。一是我国港口活力正在回暖 。港口物流数据显示 ,12月港口物流指数为84.49,环比上升2.31% 。交通运输部数据也显示,港口货物吞吐量逐步恢复 ,12月以来货物吞吐量先下降后上升,12月24日触底后快速反弹 ,12月31日货物吞吐量达到3383万吨,较11月底增长2.6% 。

  二 是外贸事件活跃度持续回升。对全球主要互联网平台中与外贸相关舆情数据分析显示,外贸相关舆情事件活跃度与外贸总体走势高度相关 。2022年12月外贸舆情事件活跃度为2787.4,环比增长11.8% 。说明我国外贸保持较强韧性 ,恢复态势明显 。

  三是澳新航线进口增长迅速。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2022年澳新航线进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一直保持上涨态势 ,虽然在11月下旬出现短暂回落,但12月中旬触底反弹,截至1月4日达到2256.87,较低点上升9.6个百分点。

  四 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亮点突出。宁波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 ,11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指数为256.63 ,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5.6% 。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不断扩大内需对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

  第四 ,从企业运行看 ,市场主体活力呈现逐步复苏势头

  一方面 ,市场主体规模平稳恢复。受国内外各种超预期因素影响 ,我国市场主体面临 的困难和挑战增多,但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实,2022年市场主体规模稳中有增 ,特别 是下半年8、9、10三个月市场主体增长势头持续上扬,市场创业热情逐渐恢复 。企业登记注册数据显示 ,2022年1-11月我国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2% ,其中新设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7.4% 。

  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力回升 。通过分析全国100个有代表性的孵化器周边逐日人流量数据 ,构建了创业企业经营活力指数 。数据显示,上半年创业企业经营活力指数整体回升态势 ,尽管四季度受疫情影响指数降至年内低位 ,但12月底已恢复至81.3,比低点提升2.3个点 ,这表明创新创业最活跃的一批企业经营活力已出现回暖势头 。

  基于生活服务类商户开工营业情况构建的生活服务业经营活力指数显示,自12月最后一周以来 ,该指数逐日上升 ,表明越来越多 的商户正从疫情影响中恢复 ,纷纷开工营业 。同时 ,我们基于全国80城办公场所人流量数据构建了在岗率指标,数据也呈现了相同 的结论,近期我国办公场所在岗率已较上月低点快速恢复了近10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 、广州 、深圳等重点城市分别恢复32.9 、14.0 、14.6 、15.5个百分点 。

  近期各地积极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系列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政策举措的落地,也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多项高频指标纷纷回暖,表明因疫情放缓 的城市脚步已再次加快 ,各地企业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经营活力正在稳步恢复。

  展望2023年,随着市场预期向好 、市场需求回暖 ,市场主体经营活力也将随之进一步提升。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着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量体裁衣提升政策可操作性 ,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稳经济各项举措落地时效性和精准性 ,持续为企业输血补气 、稳定预期,加快促进市场主体全面复苏。(完)

搜索

复制

网信彩票规则

【中国这十年·焦点面对面】中国人的“文化获得感”从何而来?******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电 题 :中国人 的“文化获得感”从何而来?

  ——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

  中新社记者 王诗尧

  北京冬奥会上 ,倾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创意惊艳世界;节假日里,身穿汉服 的年轻人们洋溢着笑脸 ,为街头增添一抹亮色;网络直播间中,“乡土艺术家”透过一部手机将家乡 的非遗绝活 ,向千里之外的网友展示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 ,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辩证取舍 、推陈出新 。”十年间人们以古为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不断融入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实现了中华文化 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给国人源源不断的文化获得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说 ,近年来 的“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诗词热” ,都 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标识 ,让年轻人对中华文化产生更深入了解 的冲动 ,满足自己与民族历史亲密接触 的强烈愿望。

  十年间 ,国家对文化事业始终高度重视,并提供大量支持 ,向中国民众分享文化发展成果,为人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素质提供良好条件。

  十年来,中国新增15项世界遗产,6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 、名册 ,6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15处地质公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张颐武指出 ,近十年来,中国人 的文化自信提升非常显著,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深入人心,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等 。

  过去十年间,随着新国潮 的兴起发展,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愈加紧密 。故宫变身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文具 、食品 、服饰等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 的追捧 ,传统戏曲通过互联网的传播焕发了新机……

资料图 :故宫博物院内太和殿与水中倒影形成“镜像”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资料图 :故宫博物院内太和殿与水中倒影形成“镜像”。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在张颐武看来 ,“新国潮”为文化提供新 的可能性,最终也会成为优质的文化资源。他强调:“国潮 的发展正在方兴未艾阶段。国潮就 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 的宝贵遗产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变成新时代的新东西 ,也就 是以古为新 。这样,我们民族的深厚根基才能够不断在老干上开新枝 。”

  十年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更大大提升了国人 的文化自信。“中文热”席卷全球 ,努力学说中文的海外学子遍布世界各地。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阅读中文小说 、观看中国影视剧等,他们学习热情高涨,令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受众群体持续扩大。

  值得注意 的是,文化发展 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之中 ,而 是在十年间遍及城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及乡村文明之于中华文明 的特殊意义。他指出 ,“乡村文明 是中华民族文明史 的主体,村庄 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 的软实力。”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 。不论 是波澜壮阔 的脱贫攻坚,还 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都具有引领作用 。文化之于广大乡村,既有产业以及物质层面的帮扶和支持,亦有精神上 的赋能。

  “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 是互相扶持 、互相支撑的关系 。乡村振兴让中国农村焕发活力 ,让我们的乡愁有归宿;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的同时 ,乡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张颐武如是说 。(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右)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右)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

  中新社记者:中华文化奠定了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石。您认为国人的文化自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十年来又有哪些提升 ?

  张颐武:中华文化既开放又能保持主体性, 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家园,也 是文化传承积淀、提供民族主心骨 的力量 。

  近十年来 ,中国人 的文化自信提升有非常重大 的进展,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深入人心,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民众对国家 的认同感增强等 。

  这些年来 ,我们经历了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些都提振了中国人 的自信心、凝聚力,加深了对中华文化 的尊重、关爱 。每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中国发展 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也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提升 。

  中新社记者: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到“让文物活起来” ;从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法律法规 的完善 ,到覆盖城乡 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 的健全。十年间,中国普通百姓从文化事业的发展中 ,有什么切实的“获得感”?

  张颐武 :国家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 ,并提供大量支持 ,向中国百姓分享文化发展成果,为百姓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素质提供了良好条件。

  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让文物活起来”都 是国家支持的重大项目 ,目 的就是要把“中华民族从哪来” 的问题搞清楚 ,让中国民众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 的认识。特别 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大量考古发掘 ,让地下的文物和地上的文献互证 ,使得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基本脉络已经比较清晰。

  “让文物活起来”则 是社会给普通公众提供分享文明成果、了解历史传承 的机会 。现在全国有6000多家博物馆,还有许多文化馆、图书馆等,公众分享文化成果的机会更多了。优质文化资源 的传播 ,让大家更方便地体会到了文化对自己 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建设中开展了一系列普惠 的重大工程。特别 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大家会发现通过网络贴近中华文化、与文化对话的机会更多了 。网上有丰富的文化资源,5G建设扩展到农村 ,农民们也能更快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 。

  同时 ,一系列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都提供了很好 的文化供给。

近年来 ,古田持续加大对古田会议会址等革命旧址群 的保护与利用,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资料图为2021年6月7日拍摄 的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近年来 ,古田持续加大对古田会议会址等革命旧址群 的保护与利用 ,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资料图为2021年6月7日拍摄的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诗词热”等蔚然成风 ,国潮、国风成为新时尚 。这十年间的文化发展具有哪些特点和积极意义?背后原因是什么 ?未来还有哪些文化产业领域有成为新国潮的潜力?

  张颐武:这些年来 的“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诗词热”,其实都 是传统文化复兴 的重要标识,让年轻人对中华文化产生更深入了解 的冲动 ,满足自己与民族历史亲密接触的强烈愿望。

  新文明 的创造要和传统文化紧密连接。为了让年轻人传承传统文化更没有障碍 、更容易接近,文创产品 是非常好的创新亮点 ,许多博物馆推出 的文创产品都受到年轻人 的喜爱。另一方面,《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节目的播出 ,也让“诗词热”“考古热”在日常生活里发挥了作用。

  互联网的发展为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热爱汉服、热爱各种传统文化的年轻人 ,他们通过很多网络社群来关注传统文化 ,这些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

  从未来发展来看,传统文化 的传播会有很多新 的局面,包括未来在元宇宙里传播传统文化等 。再如时尚产品领域,像球鞋的设计 ,这些年来都出现大量传统文化元素。

  许多人已经自觉把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到产品和日常生活中 ,这些都会为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基础 。“新国潮”为文化提供新的可能性,最终也会成为优质 的文化资源 。

  国潮 的发展正在方兴未艾阶段 。国潮就 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变成新时代 的新东西 ,也就是以古为新 。这样 ,我们民族 的深厚根基才能够不断在老干上开新枝 。

  中新社记者:近十年来 ,中国文博行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将如何创新 、发展 ,不断推陈出新 ?

  张颐武:中国文博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博物馆不断创新 ,比如故宫成为网红打卡地,故宫文创产品也非常流行;另一方面,十年来新建了很多博物馆,比如中国工艺美术馆这样 的新馆非常吸引人,还有一些民间博物馆也有很好的发展 。

  现在几乎每个去旅游的人,到达一地后就一定要去参观博物馆。这样的情况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各行各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行业 ,例如义务讲解员等工作。博物馆收藏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文献,起到保护作用 ;博物馆又将这些文化瑰宝传播出去,起到传承作用。

图为《乾隆题“五经萃室”匾与“五经萃室记”围屏》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图为《乾隆题“五经萃室”匾与“五经萃室记”围屏》。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中新社记者:十年来 ,中国在非遗保护与传承领域做出了哪些努力?未来将如何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张颐武: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人”来传承 ,它和周边 的社会环境、社区文化等紧密关联。十年来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做出重大努力 ,可以说为全人类的非遗保护做出巨大贡献 。

  一方面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这是文化传承非常关键 的部分 。比如现在中国有300多种传统戏曲 ,戏曲不 是文献记载,要靠人来传承 。目前300多种戏曲都有人来传承,通过人传承下来,才不会让传统文化流失。

  另一方面 ,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增强了。有关爱者 、传承者 ,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活到未来 。未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 ,非遗文化仍会起到非常重要 的历史作用 。

  中新社记者 :新冠疫情和防控常态化塑造了哪些国民文化生活中 的新形态 ?又带来了哪些行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张颐武 :新冠疫情 是这几年来非常重大 的事件 。但在这段时间,我们的文化发展也有一些非常重要 的新亮点、新趋势 。其中一个方面 是互联网文化传播变得更加方便 、快捷,更能服务于每个个体,这是疫情带来 的非常重要的变化 。

  比如一些戏曲演员或 是一些县级剧团演员 ,他们都 是非常好的非遗传承人 ,但因为疫情没办法线下演出 。通过线上传播 ,也能得到很多跨地域观众 、文化爱好者 的高度认可。互联网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 的支撑 、助力 。

  因为疫情受到冲击 的行业里,跟文化联系密切的旅游业是其中之一。旅游业也创造了很多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文化传播能走得更远 。比如为周边游提供很多优惠措施 ,对推动文旅发展做出贡献。

  现在来看,疫情虽然对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 ,但另一方面也 是新机遇。当人们突破这些限制 ,便在新的领域里得到了很多新 的可能性 ,以及新的发展路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右)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右)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 :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效 ?未来,文化领域可以为乡村振兴做哪些努力 ?

  张颐武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人类历史上提升和改善贫困人口生活质量 的重大历史事件 ,其中文化助力是非常重要 的一部分 。

  一方面,优质的电视节目现在可以通过“村村通”工程无障碍收看 ,5G的普及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助力。另一方面 ,乡镇 的文化中心建设 ,对于农村的文化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农村人口在物质上告别贫困的同时,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更多 的享受、升华。所以,未来包括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以及博物馆 的建设,都会进一步下沉到农村。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国家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源 ,令许多乡村获得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以文化特色推动乡村旅游 ,成为助力乡村振兴 的重要部分。

  其实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 是互相扶持、互相支撑的关系 。乡村振兴让中国农村焕发活力,让我们 的乡愁有归宿;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的同时 ,乡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中新社记者 :在推动中国文化出海时 ,更应注重哪些方面?

  张颐武:十年来,中国文化在海外 的传播对于增强中国 的国际影响力,向全球传达中华民族声音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去中国文化出海往往是在精英领域或 是比较小的领域传播 ,现在则在大众文化传播层面也有很多成功范例 。

资料图:2021年9月7日 ,北京 ,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上 的故宫角楼巧克力月饼吸引观众。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资料图:2021年9月7日,北京 ,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上 的故宫角楼巧克力月饼吸引观众。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比如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吸引了很多爱好者;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和东南亚等地 ,有非常固定 的受众群体。这些文化作品对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了正面作用。

  未来在推动中国文化出海时 ,传统渠道仍将发挥作用 ,比如在海外华人间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 ,将继续发挥其影响力与凝聚力 。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体力量扩大海外传播影响力,比如大家津津乐道 的“李子柒现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取得的坚实成果 。

  另外 ,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方面 ,如何适应当地受众需求,令其更容易体会到中华文化魅力 ,我们还需要做更多努力。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网信彩票地图